记录新中国坚韧的成长历程
新中国的电影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通过认真严谨的电影创作实践,大量描写人民群众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劳动和英勇斗争,塑造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崭新形象,记录并呈现新中国栉风沐雨又坚韧顽强的成长历程。银幕上的新中国,既是中国影人不可更易的理想和信念,又是中国观众自始至终的希望和向往,更是中华民族无法磨灭的激情和梦想。
1949年,“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长故事片《桥》。作为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该片以崭新的质朴自然的电影风格,为人民电影开拓了新的园地,又以崭新的工人阶级形象及其内蕴的智慧和力量,为新中国的建立推出恰切的行动者与杰出的代言人。影片《上甘岭》(1956)里,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阵地争夺战最残酷、最艰难的时刻,硝烟弥漫的坑洞中,女卫生员为战士们深情唱出动人的歌声,银幕上相继出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万里沃野和袅袅炊烟。所有观众都知道,这便是由无数英雄先烈的鲜血与生命保卫着的新中国。
改革开放之初,影片《海外赤子》(1979)里的归国华侨,虽经磨难始终不悔,因为热爱家乡而矢志不移地献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牧马人》(1982)里的主人公,饱经磨难沧桑,却在祁连山的怀抱里得到深沉的滋养,毅然选择热爱和坚守自己的祖国;《开国大典》(1989)则直接回到开国大典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以纵横古今的宏大视野和高屋建瓴的非凡气度,揭示伟大事业的艰难险阻及新中国成立的内在必然。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电影,不仅以全球第二的市场规模,为走向电影强国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以《飞天》(2011)、《中国合伙人》(2013)、《战狼》(2015)、《我的旗》(2015)、《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Ⅱ》(2017)、《十八洞村》(2017)、《中国蓝盔》(2018)、《片警宝音》(2018)、《港珠澳大桥》(2019)、《流浪地球》(2019)、《烈火英雄》(2019)等一大批主旋律电影甚至主流大片,接续并拓展了银幕上的新中国形象。
“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前途,到那时,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可爱的中国》结尾,革命烈士方志敏为信仰从容赴死,他的理想叠印在电影画面上。正是这些梦想的表达者和践行者,为新中国描画了美好的蓝图,也以自我的奉献和牺牲见证了新中国奋发图强的征程。也正因为如此,在《湄公河行动》《战狼Ⅱ》和《流浪地球》等影片中,观众看到一个充满自尊与自信、以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为责任担当的中国正在崛起。
表达人民深沉的家国情怀
为人民服务并面向广大受众,是新中国文化艺术及电影实践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新中国70年,电影在表达人民大众苦苦追索又不离不弃的家国情怀中,倾注了一种出自家国一体观念的爱恋与热情,在银幕上下达成最大程度的共鸣。从《人到中年》(1982)到《中国合伙人》(2013),从《老井》(1986)到《十八洞村》(2017),从《我的九月》(1990)到《天渠》(2018)和《烈火英雄》(2019)等等,银幕上的家国情怀,通过特定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反复呈现,抒发了人民的家国梦想,在世界电影史上散发独特的魅力。
在这些影片中,家国情怀以特定的方式贯穿在人物、叙事及其价值选择等层面,显示新中国电影深入现实,以大众的忧患为忧患、人民的欢乐为欢乐的情怀,以及在电影创意、生产和传播等领域的开拓性、原创性和生命力。影片《人到中年》里,既有中国知识分子相濡以沫的日常生活,又有为人民、为事业、为祖国默默奉献的动人场景。影片《老井》里,村民们虽然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为了世代永续的美好生活前赴后继,他们付出的艰苦努力与巨大牺牲,如影片最后的碑文一样震撼人心。影片《我的九月》里,一个普通的北京小学生为了争取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资格,一步步克服自身的懦弱,将个人梦想汇入民族和国家的梦想。
近年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较为普遍地出现在主流大片及各种类型的电影创作中。《中国合伙人》既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生动缩影,也是时代激流中生命个体的人生故事。影片中,无论成东青、孟晓骏、王阳还是苏梅,无不怀抱着梦想前行。通过泪水深埋的英雄叙事,《烈火英雄》更是塑造了普通的消防战士,呼唤人们致敬牺牲的烈火英雄,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之间经常存在的裂隙,缩短了英雄与常人之间人为设定的距离,也增强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之间彼此对话的情感凝聚力。正因如此,《烈火英雄》在影院取得令人欣慰的票房业绩。
这都表明,只有深切表达人民大众苦苦追索而又不离不弃的家国情怀的电影叙事,才能真正引发人民的关注与大众的共鸣。
表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梦想
新中国70年,电影以大量具体的创作实践,与几代中国观众接力同行,一以贯之地表现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梦想。
检视电影讲述的新中国70年故事,梦想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梦想的内涵高度一致。这是由不胜枚举的影片目录所构筑的梦想话语,也是由民族复兴的梦想话语所积淀的精神传承。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新中国电影之于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丰收》(195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李双双》(1962)、《甜蜜的事业》(1979)、《喜盈门》(1981)、《咱们的退伍兵》(1985)、《铁人》(2009)、《杨善洲》(2011)、《李保国》(2018)等影片都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电影里的中国梦,开始突破物质层面和个人情感的领域,更多地跟人民大众的精神诉求联系在一起。在影片《十八洞村》(2017)里,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和立行,打赢了一场扶贫攻坚战。在《中国蓝盔》里,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在非洲严格履行联合国赋予的使命,冒着生命危险,阻止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在《流浪地球》(2019)里,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为了给地球提供燃料并延续人类生存的希望,毅然牺牲自己把空间站推向了木星。中国梦里的民族英雄,第一次承担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职责和使命。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光影抒写巨变,梦想照亮征程。祝愿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也祝愿中国电影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