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2022年3044am永利集团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研究生暑期学校正式结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来自3044am永利集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众多海内外院校的40余位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员共聚云端,完成了一场特别的线上研学之旅。
本期暑期学校围绕“艺术空间的价值共生与创意营造”这一主题,通过名师讲座、创意工作坊、项目策划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指导学员分组完成小组创意策划方案,并进行项目汇报。邀请到的授课嘉宾包括3044am永利集团教授向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昀、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郝凝辉、韩国国立安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生院教授金时范、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设计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武奕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3044am永利集团副教授陈晔、3044am永利集团博士后王韶菡等也参与了本次暑期学校的项目指导。
7月24日开营仪式结束后,王昀以“存在与消失——设计与文化的时空对话”为题,探讨设计如何顺应现实变化并实现与文化的超时空对话。通过对良渚天地剧场、低碳校园系统平台设计、2022年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设计等今年多个数字技术赋能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交互设计、虚拟空间营造、AR/VR沉浸感营造等元素,探讨艺术与科技双重融合的设计精神。王昀指出,创意营造一定要重视时间维度、空间场景的建立、设计过程中观念和技术融合叠加的现实影响、信息的抽离捕获及重组等因素。“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分开,在山顶汇合”,二者相互辉映、叠加赋能。
7月25日,金时范以“文化政策和文化治理”为题,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织架构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他指出开放的公共空间、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稳定的国家城市政策及抵御灾害风险能力等因素是人类舒适宜居社区的治理标准和治理方向。他举例说明了法律政策对文化享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及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城市文化治理的全过程应执行以“提高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扩大文化享受机会,提升经济效益”、“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文化艺术普及”四要素为基础的地区文化未来战略,实现文化产业自身可持续增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城市。
7月26日,郝凝辉以“文化经济与社会影响力评估”为题,围绕全球各国文化创意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力评估、文创产品设计案例分析三部分内容展开。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市场发展模式以及中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项目评估的八个维度及二十四个标准、评估的原因和重要性、如何根据评估过程和不同的评估对象展开评估等。结合文创产品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了文创产品IP植入的试错及文创产品的四个价值。分别是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易价值、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与精神价值。由案例延伸,揭示了当前文创产品设计面临的困境及文创产品设计师所承担的责任,呼吁在设计中需保持思辨,切忌一味追求商业化。
7月27日,向勇以“文化空间的气氛美学与体验场景”为题,带领学员们走进文化空间。讲座内容分为文化空间的内涵与结构、文化空间的气氛美学、文化空间的场景建构三部分。以文化空间为切口,探讨了文化空间如何与气氛美学建立关系,进行文化空间的实际场景构造。分享了文化艺术赋能乡村及活化空间的具体实践案例,引导同学们在空间营造中建立场景体验感和艺术感知力。向勇强调文化空间的构建要“以人为本”,注重系统的规划、故事的挖掘、总体营造三个原则,同时兼顾景观模块、故事模块、展示模块、功能模块与体验模块五大元素。要把人、事、物、场、境有机融合,综合考量文化营造、空间营造与功能营造,使之协同共生,最终通过空间营造实现“美第奇效应”,即不同专业与领域在目标场景实现交叉创新。
7月28日,左靖以“从碧山到大南坡”为题,为学员们分享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他将乡村工作称之为“乡村的社会设计”,涵盖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四个领域,确立“服务社区、地域印记和联结城乡”的原则,遵循“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路径,强调文化的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并以培养社区的文化自觉、改善地方的文化环境等作为目标方向,逐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通过社会公众自发前往碧山村进行改造的事例进行分析,探讨了逐步落实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及产品生产从而实现地方创生的路径。强调“乡村振兴重点在于文化振兴”,鼓励学员们以多样思维和开放视野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除学术讲座外,暑期学校还通过创意管理工作坊及课余助教教学的形式,辅导各小组进行项目选题及方案优化,协助各小组呈现最终的项目方案。在为期六天的暑期学校中,40余名学员分为六个小组,分组进行创意方案的设计、讨论、修改和完善。武奕陈、王韶菡以创意工作坊导师的身份对每个小组的项目进行针对性指导并提出修改建议。在六名3044am永利集团的博士研究生助教的帮助下,各小组成员线上线下合作互助,在7月29号完成了创意策划项目汇报。
第一组
项目名称:一艘孤舟的英雄主义——“同安梭船非遗活态体验馆”策划方案
选题方向:地方创生与社区营造
小组成员:康安宁、王新媛、吴宇芯、张嘉怡、张翊飞、朱诗雨、邹玉韫
指导博士:张艺璇
项目介绍:本项目以同安梭船为核心IP,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丙洲岛造船厂为址,打造同安梭船非遗活态体验馆,通过展示其发展历史,提升游览者对该IP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结合非遗传承的手工制作,再辅以当地特色的互动环节,为游览者提供丰富的民俗体验。本项目挖掘了IP的社会意义转变及当地人民与船的渊源,带领游览者感受同安梭船的往昔及转变历程。
第二组
项目名称:百鸟朝凤——白米仓青创空间文旅服务营造项目
选题方向:地方创生与社区营造
小组成员:李省、许艺琳、张艺馨、薛惠丹、周杨梦柳、何静、宋晓、宋俊锋
指导博士:朱粲
项目介绍:本项目将在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搭建白米仓青年文创空间,以“百鸟朝凤”作为主题IP定制文旅服务,达到为地方宣传引流的目的,为后续地方社区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模式,吸引游客到达凤羽镇。后续将根据旅游手册指引游客体验创意活动,达到发掘乡村已有资源动能和促进就业和创生经济的目的。
第三组
项目名称:“小团月”茶饮·四川眉山地方创生
选题方向:地方创生与社区营造
小组成员:徐铭泽、张慧鑫、张昊旻、尚嘉宝、刘京、罗钰涵、李涛、郭子雪
指导博士:邓源
项目介绍:“小团月”致力于打造青年消费群体新式茶饮消费模式,弘扬宋代点茶文化。通过苏东坡在眉州的成长历程,以茶叶为桥梁链接眉州文化。以文化在地性树立品牌形象,从茶饮生活体验引导消费者关注眉州、走进眉州、了解眉州。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建立消费者与茶农、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系,以经济收益支持眉州地方文化建设,持续输出优质文化内容,赋能地方发展。切实提升当地文化多元化建设,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品牌建设扎根眉州,推动当地文化振兴。
第四组
项目名称:告别“藏品仓库”——名家美术馆美育功能评估咨询平台“美遇”
选题方向:文化经济与社会影响力评估
小组成员:袁欣瑶、刘朱怡、陈思函、王薇、李育珊、陈梦笛、张雅菲、祝彤
指导博士:郑雨琦
项目介绍:在提升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其美育功能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美遇”致力于为名家美术馆打造美育功能评估咨询平台,基于科学的美育功能评估体系建设,通过提供专业性调研、提升方案策划与参与实施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名家美术馆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其教育使命,成为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第五组
项目名称:MUSE云
选题方向:艺术文化机构运营与管理
小组成员:史雨可、那禛、秦欣、蔡和睿、徐耘春、陈姣睿、李欣妍
指导博士:张瑾瑜
项目介绍:本项目专注于“MUSE云”APP的开发,以“记录我的云展足迹”为核心服务,旨在推动艺术文化类展馆在数字转型升级浪潮下的艺术发展与文化传播。MUSE云以提升用户线上观展体验、满足观展互动和社交需求为目的,提供了VR观展趣味互动、沉浸社交体验等功能,打造了用户分享笔记、实时观战地图、主题共创社区。成为了链接博物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提供艺术文化资源沉浸体验的数字平台。
第六组
项目名称:文化创意空间活力指数评测系统项目
选题方向: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小组成员:蒋贺鼎淇、江珊、焦雯、戎荟锦、黄樱茵、尹艺璇
指导博士:裴慧恩
项目介绍:文化创意空间活力指数评测系统是一套通过综合指标、标准化测量、专业评估咨询,以一年为评估时限,针对文化创意空间(单馆)进行的专业调研与评测。通过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评测对象进行基准比较并为其明确未来改进的目标及方向。结果适用于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文化创意空间、文化艺术机构提供自查自评的标化量表,为国家、地方层面的文化治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测量标准。
项目汇报后,陈晔、武奕陈、王韶菡三位点评导师为各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评选出优秀项目方案《“小团月”茶饮·四川眉山地方创生》。根据各小组组内互评及课堂表现,推选康安宁、许艺琳、尚嘉宝、袁欣瑶、那禛、焦雯为今年的优秀营员。
供稿:文化产业研究院 文/吴宇芯 张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