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4am永利集团主办的《北大艺术评论》第四辑,由商务印书馆2023年2月出版发行。本学术集刊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包括视觉理论、电影史论、百家艺谭、音乐与戏剧、个案研究和学术动态等六大板块,共收录20篇学术论文。
视觉理论
在“视觉理论”板块中,《图像与视野——关于大气视觉的实验》,作者在柏拉图的“世界的身体拥有一个灵魂”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大气理论,并就图像在其专业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图像生产领域的问题,如何看待数字图像、传统图像和数字图像之间的差异以及当前图像生产环境中的信息问题等话题展开访谈讨论。
《影像与照片之间:灵异摄影的系谱学》一文中,作者从罗兰·巴特对照片之“死”的论述出发,提出灵异摄影正是这种“死亡本质”的照片显影,进而从“死”的角度,考察灵异摄影的历史发展以及数码之间的媒介变迁,并整体性勾勒出灵异摄影的谱系学。
《作为方法的“全景”——绘画、摄影、模型与视觉中国》中,将“全景”作为一种方法,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化中的全景想象的谱系,挑战了现代主体和城市空间关系的公认范例,对建筑环境进行缩放从而重新调整社会关系,将民众的参与重新定位至虚拟空间。
电影史论
在“电影史论”板块中,《未来如何?:电影史中的历史时间理论》一文作者通过对莱因哈特·科泽勒克的“历史时间”理论的思考,并重点关注“历史预测”这一问题,对1897-1907年间出现的电影复制现象,以及当下的网络存储技术这两种在各自所处时代被称为“盗版”或非法“攫取”的现象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探寻海外光影——有关早期华语有声片制作的补遗》作者从《湄江情浪》这一影片现存的极少文字资料出发,期望能为早期华语电影史补遗,并随着史料的进一步挖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
《日本军政时期(1942—1945)的新马电影》一文里,以日本南方电影工作为视点,通过相关资料以及调查记录等,着重对日本南方军部、新马军政当局在南方电影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放映情况以及“星洲邵氏”和邵氏兄弟的活动情况进行考察。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华日本影人归国考——以从“满映”到东影的日本影人为中心》,作者主要从1948年和1953年两次在华日本影人回国原因进行分析,对其在参与新中国电影建设中所做的贡献进行梳理,对中日两国电影关系与交流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
《新生活运动与中国早期电影:“生活生产化”的不同面向及其影像/剧本呈现(1934-1937)》通过对生活生产化运动在抗战爆发之前的早期中国电影或剧本的“应和”与呈现,借以窥视由此导致的早期电影复杂而暧昧的现代性面貌。
百家艺谭
在“百家艺谭”板块中,《创意资本理论框架下的中国创意空间探究》一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北京经验的应用探索,希冀构建一个创意资本理论的复合框架。
《平淡的政治:<淡之颂>第五至七章疏解》通过法国汉学家朱利安一书中“淡”的概念探讨,对 “平淡的政治” 作为一种新的诠释中国古代礼乐政治的视角进行解读。
《人“剑”合一:电子游戏中“装置”对身体的规训》通过对电子游戏生成图像的复杂化,指出它不仅对机器内部配件的标准化提出了要求,也对玩家身体的高强度训练提出要求。
《“音乐作为事件”与“音乐事件”——从音乐社会学中的“音乐事件”到音乐本体论中的“音乐事件”》一文通过区分音乐社会学中对于“音乐事件”的使用,尝试构建一种具有事件性的、理解阐释音乐作品与现象的理论视角。
《重建曲艺评价体系的美学思考》一文中,作者对新时代中如何重构曲艺评价体系展开探讨,为中华曲艺创演提供了本体与认识论意义上的指导原则与实践方向。
《苏州民生歌社的嬗变与娼权的抗辩》一文立足于行业转型,着重探讨苏州歌社的嬗变过程,进而分析娼业与道德、经济、法规之间的多重博弈,揭示国家权力与娼妓空间的较量与融合。
个案研究
在“个案研究”板块中,《从怪力乱神到社会批判:论1939年影片<白蛇传>的叙事改编》,通过对作品的考察,挖掘了早期电影史中未被重视的珍贵作品,阐释导演的创作追求和改编背后的历史语境。
《转折时代文本的多义性与张善琨的多重面孔——以<文天祥>(1944)及<国魂>(1948)为中心的考察》一文试图解释转折时代文本的多义性,探讨了张善琨的商业实践和个人生存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
《时间漫游:<2046>》对《2046》这一影片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与探讨。
《<虚斋名画录>与<续录>里的清宫旧藏题跋考释——兼及“鸲鹆图”之真伪考辩》一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刊本《虚斋名画录》与《续录》的清宫旧藏画题跋展开考释,最终探讨出南京博物院收藏和美国底特律美术馆所藏的同幅作品的真伪与差异。
《电影游吟诗人:谢尔盖·帕拉杰诺夫》通过对著名的电影诗人谢尔盖的介绍,并深入分析了他的四部最重要的作品。
学术动态
在“学术动态”板块中,主要收录《新媒体、新影像、新语言——3044am永利集团“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9期》一篇,就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媒介变革背景下对新媒体艺术在影像、语言、美学等的变革进行深入探讨,对新媒体时代的XR艺术、VR研究以及从VR叙事到互动影视叙事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北大艺术评论》依托3044am永利集团深厚的艺术人文资源和悠远的艺术教育与研究传统,联系国内外艺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与学术新锐,立足史论,倡扬积极介入的当下批评实践,推介最新的艺术学学术成果,激发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促进艺术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并以此探索“道”与“技”、学与思的交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