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新同学和新朋友、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燕园以秋高气爽、秋色满园迎接各位新朋友。值此新学年开学之际,我谨代表3044am永利集团全院师生,向你们、向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同学,致以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热诚的欢迎!
当你们在北大开始人生新里程的时候,作为你们的老学长,我想同你们交流一点体会,算是送给各位互联网时代艺术学子的一点个人寄语吧。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上网”早已成为你们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乃至全部生存方式中的基本范型了。我也会毫不怀疑,你们将继续发扬自己的上网专长去应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以此实现自己的顺利成长。而咱们的老师也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互联网共享课堂资源,满足校内外学子的旺盛的艺术学学习渴望。但我要说,恰恰是对几乎栖居于互联网上的各位年轻艺术学子来说,既善于使用互联网而又善于跨越它的局限,已然变得至关重要了。我有时看到并且担忧,在一个班级或单位,人们在专注于与远方网友沟通时反而冷落周围同伴的存在,忽略同他们的面对面交流。这意味着,在虚拟空间里的相遇有时远胜于实际空间里的相互共存了。多年前读过一首诗叫《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今天现实中的窘困情形往往是,你看近在身边的同伴时“很远”,而看远在天边的网友时却“很近”。“咫尺天涯”这四个字所描绘的孤独生活图景,仿佛已成为当前日常生活现实。与它们相关的可能还有下面这些成语:面面相觑、熟视无睹、漠然置之和漠不关心等。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才能重归于一种辩证而合理的人际共存的生存方式?
我由此想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等文献中反复阐明的宗旨:学习拥有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求知,是指学习普遍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就少数科目开展纵深研究;学会做事,要求养成处理各种情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学会做人,在于培养独立个性并能在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基础上去行动;学会共存,是要在加深对他人理解的基础上,领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共生。尽管这四种学习能力都同样重要和不可或缺,但相比而言,对今天互联网时代学子来说,更迫切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正是学会与他人共存的能力。当我们擅长于运用互联网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时,我们还能重新掌握人生中基本的共存本领吗?学会与他人共存,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先性。
这种优先学会共存的道理,其实正是我们民族思想与教育传统的一笔宝贵遗产。孔子讲“仁”,说的是人生在世要学会处理“二人关系”,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孟子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孔子开创的“从游”式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让弟子不是呆在书斋里死读书,而是跟从教师和同学,在具体社会境遇中彼此依存、相互切磋,涵养共同生存的本领。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言,说的也是要虚心学习他人之长。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认为,“人生天地间,为人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他不是简单地否定人生应有作为,而是强调把学会做人、掌握与人相处之道当作人生头等要事。
西方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其洞见。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在《我与你》里论述说,我们刚与周围世界打交道时,总是把陌生他者称为“它”,面对彼此疏远或敌对的我—它关系;而我们的人生行动的基本目标,正是要把陌生的对立面“它”转化为熟悉而亲近的伙伴“你”,建构起新型的我—你关系。我想,这里的把陌生的我—它关系转变为亲近的我—你关系的生存行动本身,就蕴含了学会与他人及社会共存的道理。有关这种学会共存的学习的价值,西班牙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有过生动的比喻:“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确实,一片树叶与其他树叶都属于同一株大树,每片树叶既各不相同但又彼此关联,可谓叶叶相关、枝枝相连,树叶连着树枝,树枝连着树干,树干连着树根,它们都无法不共存于这个枝叶相连、根脉相通的共同体中。
中国古人对树叶与周围世界的共存关系早有领悟。唐代诗人杜牧就有“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早秋客舍》)的名句,古人还留下“一叶知秋”等成语,显示一片树叶的变化不仅关乎整棵大树,而且仿佛也能透露出大树所置身其中的宇宙万物的整体变迁信息,因为古人相信,树叶与大树乃至宇宙万物都属于息息相通的同一个生命关联域,也就是“万物一体”。同理,人类个体总与周围他人及社会共处于同一个生存共同体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主动地互爱、互助、互学,才能为自己开辟活力充满的社会生存空间。为他人、帮别人,实际上最终是在帮自己。学会共存,不正意味着学做一片树叶么?
如何学做一片树叶?我想就各位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提几条初浅建议,供各位参考,与各位共勉。
首先应学会师承老师。现代大学的一个连任何高超的互联网共享课堂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于,同学们能够时常与任课教师面对面地相遇于同一片实实在在的课堂空间里。以咱院名誉院长叶朗先生为代表的全院老师,积多年治学经验,早已随时准备好为各位奉献智慧的盛宴,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有句名言:“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一个下午。”我们的老师们诚然自知不可轻言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相比肩,但毕竟可以学习和发扬苏格拉底精神,去倾心协助各位爱智者从事自己的探究。越是在互联网技术便捷的今天,我们越是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悉心涵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反思态度乃至自反姿态,以便随时跨越种种常识常规的陷阱的束缚或误导,而返回到追求真理的正道上。当很多外校、外地大学生对我们的面对面名师课堂心驰神往时,我们自己切莫辜负了燕园这片“良辰美景”。
其次,学会与同学友爱互助。同学是同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亲密伙伴,是与我们不同而又血脉相通的“树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自携带独特专长来与我们相遇。还是那句老话: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同学总有值得自己学习之长。栖居于同一棵大树上的咱们,如果彼此能够互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就能帮助我们去发现和领略那种顾影自怜、以邻为壑或咫尺天涯等态度所根本无法抵达的人生之美妙风景。
再次,学会问道于学长。高年级同学和研究生等学长在燕园的时间更长、经验更丰厚,可以同我们分享其治学体会,协助我们尽早走出或缩短新生导向的困窘期,找到学习的坦途。
最后,学会请教校友、院友。已经毕业或结业离校的校友院友们,也是大学的一笔宝贵资源。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提前获得有关未来人生道路的宝贵启迪,以及得到他们对我们学弟学妹成长的无私关爱和友情援助。
总之,让我们在燕园这片新园地里,与老师、同学、学长和院友等结成亲密“从游”的学术共同体,虚心学做一片树叶吧!希望各位,全力学会利用这里的优质人力与学术资源,使自己成为北大3044am永利集团这个学术共同体中的相互共生与共享的新成员,共同为迎接未来人生新挑战而积累必要的精神准备和学术历练。
衷心地预祝大家,在燕园的大树上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片树叶!谢谢!
(2017年9月6日于3044am永利集团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