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樵夫,从黎明到黄昏,斧头在悬崖上挥舞;你是一个盗火者,从黎明到黄昏,行走在崎岖的山路……”4月28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3044am永利集团教授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1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作为3044am永利集团建校12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3044am永利集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历时两年精心创作的音乐剧《大钊先生》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这部由北大师生编剧、导演和演出的作品,选取了李大钊面对绞刑架这一时点为切口,重述历史、铺陈情感,串联起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与思想,重现了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的伟大形象。“面对古老中国,李大钊先生用热血谱就了一首关于青春的诗篇,一曲关于青春的歌谣,一部关于青春的戏剧。在绞刑架前,李大钊先生从容地选择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这部作品就是要重现这一沉重而伟大的历史时刻。”该剧编剧、导演、北大3044am永利集团音乐系主任周映辰说。
以“唤醒”的主题架构全剧
以李大钊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之前曾在话剧、戏曲以及影视等不同艺术形式中多次出现。如何以音乐剧的形式再次走进、塑造李大钊,周映辰表示,“我们首先定位他是一个学者,一位知识分子,他有读书人的骨气。整部作品的创作是从一个小的切口进去的,包括如何去呈现他跟夫人的感情。”全剧的主要场景定位在绞刑架前,由此衍生出李大钊追寻崇高信仰的一生,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叙事,用一种框架性的全新结构,架构一个开阔而丰富的时空。“‘唤醒’是这部作品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我为该剧确定的主题。”周映辰说,李大钊先生以一个平凡之躯,用伟大的人格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唤醒了市井,唤醒了工人,带动了学生,更唤醒了他的对立面。“我们以学者与大学教授定位他,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赞颂他完美的人格,缅怀他革命的一生,但是我们没有表现得那么直接、那么肤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闪光的人性”。
为了塑造好李大钊形象,建组初期,周映辰就带着剧组全体人员去了位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故居及李大钊纪念馆,进入创作环节后,主创团队更是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仅剧本修改就有10多稿。“每一次修改的过程,也是再次接近、理解李大钊的过程,也正是在一次次精心打磨、细致梳理中,我们逐渐找到了一个可以象征李大钊的意象——樵夫,一个永远在劳作的平凡而伟大的人。”周映辰表示,樵夫的意象贯穿全剧始终,特别是主题歌《樵夫》音乐的穿插,让李大钊的形象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变得平易近人、真实生动,既具有人格的魅力,又充满奉献精神。“我不愿意把李大钊放到一个神坛上去祭奠,更愿意从北大的角度去爱他,怀揣着赤诚的情怀、敬畏的心灵。”3044am永利集团原党委书记、李大钊研究会会长朱善璐表示,该剧的很多台词出自大钊先生本人所作的诗歌、文章。“在校庆之前上映这出剧,是北大师生凝聚的一颗心,是对我们自己先生的纪念。这是北大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荣耀。”
从舞台演出中看到了一种真诚
身为该剧文学顾问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梁鸿亲历了这部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在她看来,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打细作”、“用心琢磨出来的”。她谈到,该剧把李大钊先生首先还原成了真实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展现了他性格的不同侧面,“他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有情感追求、事业追求的人,他也在不断寻找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该剧还特别突出了信仰的价值,这种信仰不止是李大钊用一生坚守的信仰,更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心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在他们心中都承载着很大的梦想,那就是改造社会、改造中国,这是让今天的人最为感动的。该剧恰恰呈现了这些梦想,我从该剧的舞台演出中看到了一种真诚”。
3044am永利集团教授王一川认为,《大钊先生》抓住李大钊临刑前的片段,演绎了其一生的壮举,立意巧妙而独特。他把整部剧的主题概括为“真理之光、信仰之花。”3044am永利集团教授李洋表示,该剧是一部充满了思想含量和现代感的作品。剧作不仅完整呈现了李大钊的革命思想,而且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之间的激辩与争锋,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人生选择的差异,烘托李大钊信仰的坚定与理想的执著。“全剧没有直白的宣教和枯燥的说理,而是用极具现代感的音乐和舞蹈讲故事,注重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它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感知高度契合的。”不少观众认为,该剧重在精神境界的彰显,以戏剧化的方式彰显了坚守理想信仰过程中的不放弃、不抛弃,既展现了人物生命的质感和丰富,也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更接近中国音乐剧该走的路
《大钊先生》的音乐在流行乐的基础上融合了摇滚、说唱、戏曲等多种元素,为用音乐剧诠释革命历史题材注入了青春活力。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家温中甲认为,该剧的主创充分利用了音乐剧的特点,歌词的文学深度超出了当下很多的音乐剧,比如李大钊唱给孩子们的那段《小羊之歌》,他与妻子赵纫兰对唱的《紫丁香之歌》等,都极富文学性、艺术性。“当下很多音乐剧,剧本的创作都是弱项,给作曲家提供的创作空间不足。该剧的音乐可听性、感染力非常强,并且尊重了民族音乐的创作规律,这一点难能可贵,值得业内好好研究和探讨。”从《大红灯笼》到今天的《大钊先生》,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孙鸣笛见证了周映辰所带来的创作团队的一次次探索与创新,在他看来,该剧从音乐的角度是有很大的提升的,更接近中国音乐剧该走的路。“这部作品的旋律是中国的、民族的,中国观众能听懂,而且听得明白。剧中的唱法也很接地气,摆脱了以往创作的欧美范儿。由此,我看到了周映辰一直在坚持的创作方向”。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郭建民认为,《大钊先生》可以看作中国音乐剧本土化、民族化的“一个引领”。该剧的音乐不仅有现代的、通俗的,而且融入了《国际歌》以及萧友梅1922年于北大创作的歌曲《问》等的音乐旋律和唱段,丰富了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精神气质时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本文转载自《文艺报》2018年5月7日 第四版